中国人物网 中国人物 中国现代茶圣之庄晚芳

中国现代茶圣之庄晚芳

教书育人培养茶学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庄晚芳曾先后在复旦大学农学院、安徽农学院、华中农学院和浙江农业大学从事茶学教育。经他培养的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以及前苏联和越南留学生约有2000余人。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不少人已成为茶学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1965年,他首次培养茶学研究生,成为我国茶学研究生教育的开端。

庄晚芳知识渊博,曾讲授过《茶作学》、《茶叶概论》、《茶树栽培学》、《茶叶加工学》、《茶叶经济》、《茶叶贸易学》、《茶叶审评》、《茶树生理》等课程。在教学中,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重视课堂教学,又亲自带学生到茶区调查研究,参加栽茶、制茶等实践活动。他坚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更新教材,采取启发式教学。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并言传身教。有一次,他带学生到安徽祁门和福建武夷山实习,亲手挖掘茶树根系,制作标本,使学生深受教育。

在教学中,庄晚芳还十分重视教材建设。1961年、1979年和1988年曾3次受农业部委托,主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茶树栽培学》。每次编写,从提纲拟定,内容取舍,初稿讨论直到最后定稿,他都严格把关,从而提高了教材质量,受到高等农业院校茶学专业师生们的赞扬。

半个多世纪以来,庄晚芳学术论著数量多,内容广,针对性强,有独特见解,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他编著的《茶作学》,早在1959年就被译为俄文,在苏联出版。他撰写的《中国的茶叶》及主编的《中国名茶》和《饮茶漫谈》均被译为日文,在国外发行。1978~1979年,他撰写的《一日千里的祖国茶业》及《龙井茶香忆总理》在香港《大公报》上连载后,引起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以及国际友人的强烈反响和高度评价。

庄晚芳不仅重视教学和科学研究,而且还重视科学普及工作。即使在“文化大革命”逆境中,他依然克服困难,主编了《合理采茶》等4本科普小册子。1979年,他在《中国茶叶》上撰文,大声疾呼,要求广大茶叶工作者“都来关心茶叶科技的普及工作”。1983年夏,当时庄晚芳已是75岁高龄,但仍风尘扑扑地与同事们一道,奔赴淳安山区考察,现场指导,并为该县新创制的名茶挥毫题词,定名为“千岛玉叶”、“清溪玉芽”和“鸠坑毛尖”,促进了当地名茶生产的发展。1984~1988年,他还多次到厦门、泉州和桂林等地讲学,亲自编写讲义,普及茶叶科学知识,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创建我国现代茶树栽培学科

庄晚芳是我国茶树栽培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他重视并善于总结群众丰富的茶树栽培经验,主持并参加茶树栽培基础理论研究。1956年,他编著的《茶作学》,是我国现代茶树栽培学的一本重要专著,既系统总结了我国茶农的宝贵经验,又172全面介绍了苏联种茶的先进技术,对我国茶树栽培的实践及理论,都有较大的影响。50年代以前,我国的茶园种植方式几乎全部为丛式茶园,单产低,管理不便。庄晚芳在该书中指出:“至于发展新茶园,为了适应机械化,提高生产率,应该尽量采用条式茶园的布置”。现在我国各茶区发展的新茶园基本上都是采用条式茶园的布置。

1957年,庄晚芳的另一本关于茶树栽培的理论著作——《茶树生物学》出版了。这是我国第一本系统论述茶树生物学特性的专著。该书对国内外茶学界长期争论的茶树原产地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证,既批驳了拜尔通(S.Baildon)和勃朗(E.A.Brown)关于茶树原产印度的观点;也明确指出科思司徒(Cohen Stuart)“二元论”(注:指茶树的大叶种和小叶种各有其原产地)的错误;进而从野生茶树状况、人类利用习惯、栽培历史以及边缘植物的分布规律等方面,科学地推断“云南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四川、贵州、越南、缅甸和泰国北部是原产地的边缘。”庄晚芳的这一提法比吴觉农于1923年在《中华农学会报》上发表的《茶树原产地考》更为明确,更加具体。1981年,他又发表了《茶树原产于我国何地》的论文,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有关细胞学、生物化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资料进一步证明,茶树原产地在云贵高原的论断是正确的。该书在论述茶树原产地和茶树形态学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茶树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特别对分枝习性、新梢形成和根系发育及其与茶叶产量的关系,作了较详细的分析,使茶树修剪、茶叶采摘和茶园耕作、施肥等技术措施有了较系统的理论依据。它标志着我国茶树栽培开始从传统经验上升到现代科学水平。

与此同时,在庄晚芳的主持下,组织了一批年轻教师开展茶树生物学特性的系统研究。1957年,他发表了《茶树根系的研究》一文,这是国内专门研究茶树根系的学术论文,使茶学界开始扭转了只重视茶树地上部分而忽略地下部分的倾向。在1963年召开的中国园艺学会年会上,庄晚芳等发表了题为《茶树一些生物学特性的初步观察》的论文,对茶树的生长发育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作了较深入的探讨,引起全国茶学界的重视。

1964年8月,《茶叶科学》创刊号发表了庄晚芳的学术论文——《论茶树营养特点与茶园管理的综合技术》。论文首先阐明茶树的营养生长有如下特点:(1)茶树营养生长的连续性;(2)茶树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有先后但无明显界限;(3)茶树有高度适应营养条件的能力;(4)氮、磷、钾、锰、铜、铁、铝、锌、氟、铝等为茶树必需的营养元素。文中指出:“过去栽培上把留叶当作‘养蓬’的重要措施,其实保养根系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如果栽培上忽视根系的培育,将是个很大的错误。”在谈到低产茶园改造时,他指出:“特别是水土流失较严重,……土是基础,水是命脉,水土保不住,施肥、耕作也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增产更难保证。”他在科学论证茶树营养特点的基础上,辩证地分析了茶园土壤管理和茶树管理各项主要农业技术措施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这篇论文提出的基本观点和综合技术措施,对我国在60年代以后建立的大面积高产稳产茶园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指导作用。

在此期间,庄晚芳还就茶叶采摘问题发表了很多论文。他在总结龙井茶区采摘经验的基础上,借用茶区普遍流行的茶谚:“割不尽的麻,采不尽的茶”,“头茶不采,二茶不发”,“愈采愈发”,从而提出了著名的茶叶“愈采愈发”的观点。尽管他在论文中多次阐明了“愈采愈发”的涵义及其应具备的条件,可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竟被断章取义,横加批判。现在,科学试验证明,“采”与“发”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合理采摘既是茶叶的收获过程,也是提高发芽密度的有效措施,而且不少茶树品种还具有“耐采”的特性。这些客观事实,足以证明他的论点的正确性。

1984年,当茶学界隆重集会,庆贺他执教50周年的时候,农业出版社出版了由他主编的新著《茶树生理》。这部著作,总结了他长期的研究成果,并综合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成为茶树栽培学的一部重要理论著作。

此外,庄晚芳对茶树分类的研究,也有较深的造诣。早在50年代中期,他在《茶树生物学》一书中明确指出,国外的各种茶树分类法“均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有茶树类型”。60年代初,他提出了将中国茶树区分为7个主要类型的意见。1981年,他和刘祖生、陈文怀合作发表了《论茶树变种分类》一文,以茶树的亲缘关系、主要特征、特性和地理分布等为依据,综合多年的研究资料,提出将茶树划分为云南、武夷两个亚种和云南、川黔、皋芦、阿萨姆、武夷、江南、不孕7个变种。此后,有人通过茶树细胞学研究,证实上述分类较为客观。

重视茶史研究为弘扬我国茶文化作出贡献

庄晚芳对中国茶史进行过深入研究。他先后在《农业考古》、《农史研究》和其他有关刊物上,发表了15篇学术论文。他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还把茶史研究和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如近年他撰写的《茶叶与农民起义》和《茶叶与鸦片战争》,就是两篇很好的文章。

198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庄晚芳的最新著作《中国茶史散论》。该书汇集了他多年研究的结晶,从茶的饮用史论证茶的起源和传播,并着重研究了茶的生产发展史、栽培技术史和采制技术史等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庄晚芳还高度重视研究祖国茶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他利用各种场合、满腔热情地向领导和群众作宣传。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杭州“茶人之家”和厦门“茶人之家”,就是在庄晚芳的呼吁和宣传后建立起来的。他在报刊上多次发表的文章中,在向青年学生讲授茶文化专题课中,都特别强调饮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如他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茶叶文化与清茶一杯》一文,就对此作了论述。1989年,庄晚芳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中国茶德”的设想,将现代茶文化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将“中国茶德”精辟地概括为“廉、美、和、敬”四字。所谓“廉”,就是“廉俭育德”;“美”就是“美真康乐”;“和”就是“和诚处世”;“敬”就是“敬爱为人”。

茶诗是中国古代茶文化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国历史上不少著名诗人,如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的苏轼、欧阳修等都曾以茶为题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流芳千古的美丽诗篇,使祖国茶文化更加光彩夺目。庄晚芳在积极倡导茶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还十分关注古茶诗的发掘和现代茶诗的创作与宣传。他曾说道:“读了一首好茶诗,正如品尝一杯芬芳的名茶,使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1989年,由他的学生钱时霖选注,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茶诗选》一书,就是在他的热情鼓励与悉心指导下出版的。庄先生虽已年逾八旬,但他仍兴致勃勃地参加了“浙江诗学会”。他撰写的诗句,茶香诗韵皆浓。兹摘录其中题为《龙井茶品评会》的绝句如下:

西湖龙井世称珍,

炒制精工其技神;

绿微芽甘亦冽,

香清味美引游人。

为了弘扬中华茶文化,庄晚芳十分重视祖国历史名茶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新名茶的创制。为此,他多次深入茶区进行考察与指导。他和同事于1979年撰写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系统介绍全国主要名茶的专著《中国名茶》。这本书内容生动、深入浅出、文笔流畅,深受读者欢迎。近十年来,我国名茶像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浙江省不完全统计,名优茶年产值已超过1亿元。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关怀青年一代成长

“祖国山河如画里,老来更爱两文明。”这是建国35周年时,庄晚芳为浙江农业大学校刊的题词。字字表达了他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衷心拥护。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热情地宣传党的政策,迎接福建解放。当人民******南下福建时,庄晚芳主动向人民军队赠送500双球鞋及药品,以表达他对人民子弟兵的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他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教,为解放台湾,团结华侨,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在“文化大革命”逆境中,他从未动摇过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更加精神振奋,壮心不已。1982年,庄晚芳就减轻茶叶税收问题向党中央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几天后,就收到了复信。他十分激动地对大家说:“党中央如此器重知识分子,我们更应该为四化建设出谋献策。”他不但经常向各级党政领导就茶叶产销体制改革、改进茶叶品质、普及科学技术、加强人才培养、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提出过一系列建设性意见,他怀着满腔热情,不知疲倦地工作。据不完全统计,近12年来,他主编与撰写的论著达150余万字,超过了他过去40余年的总和。正如一位诗人在庆贺庄晚芳执教50周年时所赞:

硕果秋林满,群贤祝贺忙;

庄公志愈健,黄花晚更芳。

庄晚芳平时助人为乐,热心培养中青年一代。1979年,农业出版社约请他写两本科普读物,这对他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但他却将这个任务主动让给两位中年教师去承担,并给予具体指导,仔细审阅和修改初稿,使他们得到锻炼的机会。1983年11月,浙江省茶叶学会召开理事会,酝酿推选中国茶叶学会理事候选人,他主动要求退居第二线,并积极推荐中青年同志上第一线。他的意见受到与会者的称赞。此外,他对来访者和登门求教的中青年,不论职位高低都毫无例外地热情接待。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论文和译稿,他都认真校阅和修改,并及时函复。特别是当他严重的气管炎复发时,也不肯停止工作。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博得了人们的称赞和尊敬。党和政府对他作出的杰出贡献和他的崇高品德,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表彰。1984年,他荣获陈云同志亲笔签署的表彰状,这个荣誉他是受之无愧的。

大爱无疆——我眼中的项秉炎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1689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info@prs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